在中國歷史上,關(guān)于飲茶的起源眾說紛紜。
有的認為起源于上古,有的認為起于周,起于秦漢、三國、南北朝、唐代......
無論何種說法,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,博大精深,少說也有4700多年。不僅僅是物質(zhì)文化層面,更包含著濃厚的精神文明,深入詩詞、繪畫、書法、宗教、醫(yī)學(xué)等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在江西吉安遂川縣,就有一種茶葉,名為“遂川狗牯腦茶”,是江西珍貴名茶之一。
遂川縣的茶葉自古就為世人所注目,擁有5000年的茶歷史,1000年的名茶史,100年的金獎史,是江西省重點產(chǎn)茶縣之一。有著遠近聞名的“茶鹽古道”,也是作為“萬里茶道”和古絲綢之路的源頭濫觴之一。
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駐足遂川,在《宿資福院》詩中寫道:“衣染爐煙金漏回,茶烹石鼎玉蟾留。”
清代陸廷桀在《續(xù)茶經(jīng)》書中說:“吉安府龍泉縣匡山有苦茶,匡山的四面峭壁,其下多白云,上多北風(fēng),植物味甘苦。野蜂巢其間,采花蕊作蜜,味亦苦。其茶苦于常茶。”
早在清末的《江西物產(chǎn)總匯說明書》《如安府志》《龍泉縣志》就記載了遂川茶葉的生產(chǎn)情況,遂川茶葉的名氣不言而喻,被各位文人所盛贊。
遂川的狗牯腦茶產(chǎn)于羅霄山脈井岡南麓,被譽為江西“四綠一紅”之首,至今已有200多年的種植史。
相傳是在清朝嘉慶年間,湯湖茶山村有位名叫梁為鎰的木材商人流落南京,一位以賣茶葉為業(yè)的楊老板,不僅收留了他,還將女兒許配給他。后來梁為鎰思鄉(xiāng)心切,便帶著媳婦和優(yōu)質(zhì)茶種和制茶技術(shù)回到小山村。
梁為鎰的屋后有座海拔900余米的青山,土地肥沃,雨量充沛,溫泉長流不息,冬無嚴寒,夏無酷暑,形狀酷似狗頭,當?shù)厝私兴?ldquo;狗牯腦”。他用著自己一套采摘標準和方法制茶技術(shù),將這種茶珍品稱作“狗牯腦茶”。
從此狗牯腦茶的名聲逐漸傳開,后來成為皇宮貢品。
狗牯腦茶的制作工藝特征在于:采摘、殺青、揉捻、整形、烘焙、炒干和包裝。
制作完成的狗牯腦茶從視覺上體驗,外形獨特,緊結(jié)秀美,勻整纖細,光澤鮮艷,泛著黛綠色,表面好似覆蓋著一層柔細軟嫩的白絨;
泡開后的茶水顏色透綠明亮,葉底柔軟細膩,葉片肥厚,呈烏潤砂綠。
呷上一口狗牯腦茶,清涼芳醇的香甜沁入人心,滋味鮮爽濃郁,嫩葉香氣迷人,甘爽生津,令人回味悠長。
狗牯腦茶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、咖啡堿、微量元素、芳香物質(zhì)具有提神解乏、消食去膩、益肝利腎等功效,有益于身體健康。
氤氳萬里,一品千年。時至今日,遂川狗牯腦茶已經(jīng)馳名中外。
100年的時間里三次榮獲世博會金獎、“華茗杯”全國名優(yōu)綠茶質(zhì)量特別金獎、“中華老字號”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”“中國馳名商標”“中華文化名茶”“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(nóng)產(chǎn)品區(qū)域公用品牌”“中歐100+100地理標志產(chǎn)品互認產(chǎn)品”等榮譽稱號。
先后途經(jīng)上海、蘭州、銀川、烏魯木齊,以及俄羅斯、哈薩克斯坦等多個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城市交流對接大獲成功。“一帶一路”在給狗牯腦茶帶來機遇的同時,也為其品質(zhì)有著更高的要求。
目前在遂川縣,茶園面積達到28.2萬畝,年產(chǎn)量達8700噸,產(chǎn)值達21.7億元,品牌價值已高達22.22億元。
狗牯腦茶就這樣在遂川縣,文明長久,淵源傳承。